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有關我

張淳善

政治出學,行路總在中間偏左,草根洗禮,易對媒體訊息過敏。在烈陽情熱的氣質表象外,好打抱不平、解決問題, 具備專案企劃執行、論述整合分析能力。挑戰創意並自我實踐於生活中,喜歡寫字、拍照、園藝、收納,派上工作之動腦出自平時閱讀及看展覽所得之美、哲、行銷廣告等。
志在關心並營造城市公共空間品質,於淡水區公所有完整的藝術節慶規畫執行經驗,下階段人生將走向自由專案、挑戰策展工作、並繼續迷走於台灣鄉村發現並推廣人事物,讓這塊土地更美麗。


───學歷專長(1998.9~2002.2,共4年)
公共行政與政策─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畢業
社會發展與政策─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社會組) 肄業
───工作經歷(2002~2012.11,共10年8個月)
。 私部門(4年)
人力銀行:人才媒合徵選
市場調查:專案執行、督導
消費性電子:門市銷售、店務
兼職:房地產出租業務
。非營利組織(6個月)
台灣社造聯盟:全國性會務聯繫工作
。公部門‧媒體公關 及文化行政(6年2個月)
2006.9~2010.12.31─台北縣時期受雇於淡水圖書館
1.刊物採訪編輯:編寫淡水鎮刊(金色淡水)月刊
─負責地方藝文、鄰里社區、首長行程、政府訊息類等
2.專案企劃執行:
2.1主理淡水藝文中心十七週年慶及工作坊兩案
2.2其他小型政策建議案
2.3 例行會議創意發想、workshop操作
2.4主辦生活空間在地宣言工作坊及八場跨界對談、促成公共空間議題的公民討論
2011-2012.11.6升格新北市後受雇於新北市淡水區公所社會人文課
3.文化行政:
3.1 協辦藝術節:2011及2012新北市淡水國際環境藝術節行政
─負責行政庶務、網路宣傳、場地管理及協調事宜
3.2 主辦公共藝術:公共藝術執行小組
3.3 創意平台推動:媒合在地創藝工作者、長期與文化基金會及竹圍工作室合作
3.4 社區營造行政:協助社區活動舉辦企畫書寫作輔導、核銷事宜、案例分享等
2011年起從事重建街創意市集、重建國小文創團隊志工、並不定期發表地方公共論述於地方刊物文化淡水
。 Freelancer(2012.12月迄今)
1. 台灣藝術市集協會專案經理:2012台北聖誕城市集執行、2012好蛇迎大地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新春藝術市集企劃執行
2. 晨星劇團17週年代表作快樂王子巡演藝術行政:淡水、桃園、嘉義、新竹
3. 淡水藝文空間聚落召集人:國藝會藝文環境與發展補助計畫提案
4. 老屋閒置空間利用實作:淡水歷史街區(重建街)老屋九崁28 工人
5. 淡水小客廳:公寓開放藝術家駐村創作計畫負責人
6.淡水藝文聚落工作室主持人
───近年進修課程
1.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育推廣中心 劉家渝(兩廳院前行政總監)藝術行銷
2.學學文創志業 2.1王介安(知名廣播人 GIS行銷學) 廣電媒體行銷企劃 2.2黃守全(聯廣創意總監)廣告文案 2.3徐孝貴、沈伯丞(橘園國際策展) 策展企劃
2.4 馬幼娟 (前朱銘美術館執行長、前華山1914 創意文化園區 副總經理) 藝文空間的經營與管理 2.5 鍾筱敏 (敏哲公關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公關宣傳-掌握公關操作關鍵要領
3.99年台北縣社區營造規劃師培訓(專業者都市改革)
4.淡水社區大學 4.1劉名楷 看見淡水 紀實攝影 4.2曹文傑 看見淡水 紀錄片 4.3紀錄片工會與三重圖書館合辦 認識紀錄片 4.4多益課程 語言進修
───在職期間特殊經歷
橫濱創意城市研討會(2008.11國外考察隨行記者並完成報告撰寫)
橫濱藝術三年展(橫濱創造都市事業本部主辦)
參加台北縣政府主辦各類論壇、工作坊;熟悉參與式社區規劃操作模式
2010年7月參加台北縣社區營造中心社區劇場種子培訓
2011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社區營造人才培訓
2011新北市政府城鄉局社規師培訓

聯絡方式:cerveza.moni@gmail.com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在放鬆的空間中,打開慾望

手‧我的遐想(Hand modeling fantasies)─輔仁大學應用美術所/林秀蘋 / solo exhibition 
@bamboo studio



門前先是一幅女性躺臥的黃色影像,我說的是顏色,林秀蘋卻起了一個挑釁的畫面,包藏情與色,慾望,一般人在女性身體上看見的,歡迎光臨─林秀蘋的遐想世界。

○金工
○影像共同創作─13位女性探討身體的解密計畫─請戴我手指。

  



 
 

而住在桃園,就讀於輔仁大學應美所的林秀蘋,連日幾週的往返,她說,當初原先希望在台北辦,考慮到的是創作主題與城市空間的關連性,最後來到竹圍,是因為希望能夠使人在放鬆的空間中,打開對「慾望」的觀看。她說:「如果這個展覽是在城市裡的咖啡廳的空間,那樣的逼視,將會太過刺激了,我期待觀者在自然開放的空間,不經意地感受慾望的純粹!」

透過邀請朋友參與訪談記錄,她聽到了從來不知道的熟人秘密,而且也因為創作過程是在封閉的空間裡面進行,心事會被逼出來,更精確的說,是流瀉;卻也直指自己影像創作中不完美的部份──共同創作必須尊重參與者的意見,具有難度。在十三位熟識或陌生的女子身上 由他們假借林秀蘋的手指─「讓我帶領你閱讀,關於我的身體」。





秀蘋母親在致詞中說:「只要是孩子喜歡、需要,那我們就要給,大家如果有機會辦展覽,我可以提供協助,全力幫忙。讓我們形成藝術創作彼此支援的網絡。」

關於訪前預設探知創作者自身遐想的詭計,最後卻是認識了一位執著、認真,思想有點怪,愛建築、哲學─會在大師面前流淚的林秀蘋。訪談後,我們坐在竹圍工作室主人蕭麗虹的花園中,談起自己的生命;捷運的聲響仍是不斷穿梭於我們的談話間,內心慾望在不經意間被她撥開;她邀我下次加入她的創作。

當古蹟都被換上新裝,我們能留住什麼?


國際藝術家的放大鏡()
淡水河川暖化議題,與國際同步思考
在2007年結束以前,淡水中正路突然換上「藝術」新妝,有馬偕上岸處紀念銅像的設立,觀潮藝術廣場的啟用,以及中正路藝術工坊298等。這些裝置 與活動的增加,除了使淡水增添觀光景點外,您可知道在街道上從事藝術活動的意義是什麼? 最近公所不斷將閒置空間再利用,進行著公共藝術的裝置、環境的美化…等,都是以「藝術」為媒介,來改變人與土地的關係、期盼透過各種活動來促進居民間的交 流,促進「人、環境、藝術」三者間的交互作用,進而引發環境議題的討論、提升居民的參與意願。

英國生態藝術家大衛黑利(David Haley) http://greenmuseum.org/c/enterchange/artists/haley/繼2007年4月14-15日來台參與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吳瑪俐教授策劃的「大埔2007 大師工作營」後再度來台,成為淡水古蹟園區「藝術家駐村計畫」受邀的藝術家之一。在「藝術工坊298」進行牆壁書寫計畫:潮轉,水飛舞, 並由胡馬克(Mark Caltonhul)先生協助翻譯。這是大衛的第四件作品,在英國文化協會以及曼徹斯特大都會大學的協助下,在德國的呂訥堡以及司圖加特進行過類似的計 畫。每個計畫都會發展出它面對氣候變遷─我們所處的星球、台灣、台北、以及淡水目前面對最嚴重的問題。大衛在牆面上,用炭筆留下了九篇詩作,這些筆跡會漸 漸消逝,也如同期待我們所面對的環境難題,隨著時間一一被解決。


駐足淡水期間,大衛每天在竹圍與藝術工坊298往返,過程中大衛除了觀察淡水人的生活,並與之悄悄互動。他表示與居民「互動過程」的本身才是藝術。 當他每天在淡水工作時,會主動或與前來工作坊的民眾說明自己的創作理念、交換意見。同時在這次的駐村計畫中,大衛與本地國小兒童面對面、進行「荒地漫步」 的活動,由淡水的小朋友帶著大衛走訪大屯溪,尋訪淡水河的源頭,一同探索一條河川的面貌,並引導兒童思考水資源等環境問題。他說:「上山的時候,孩子帶我 看見小溪旁的新建築、有人在釣魚從事各種活動;下山的時候,我們看見了河裡的死魚、社區製造大量的水源污染物。課堂時間結束,孩子必須回到教室,我繼續往 下游,來到了淡水河岸邊,心想:”淡”水,應該是指乾淨的水,只是與河流共生存的居民是否仍把水資源看得重要?我希望淡水河早日康復。」




大衛詩作第四則中文翻譯:

面對著河川
此刻,面對著彼此
面對著海洋

異鄉人重看
時間更加深了解
屆時,新視點

文化在移動
未來故事,在此刻
過渡的狀態

■大衛黑利詩作共九首:可查閱http://bamboocurtainstudio.blogspot.com/

「藝術家駐村計畫」座談會中邀請了國內生態藝術家吳瑪俐教授共同主持,教授也指出:藝術只是社會運動的媒材,而這樣的互動過程中,才能真正的達到實 踐社會理想的意義。藝術扮演的不是 「美化」的角色,而是「 引發」、「連結」、「 思考」的媒介和工具。吳瑪俐教授認為透過環境藝術行動,把與社區居民和生活與土地的深刻對話,形塑為一個「人與土地」的討論空間;不是替地方找或製造什 麼,重點是過程、和當地居民的對話、和當地人民共同營造。如果「讓生活環境更美好」是淡水人的共識,這裡的藝術就是一個「動詞」,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生, 只要每個人行動一小步,長期下來,我們周遭的種種就會發生可觀的改變。然而對環境議題的當務之急,其實是淡水居民皆需具備這樣的「共識」,並有機會接觸與 認識,進一步有所行動,大衛說:我們還有十年的時間,讓全球降溫兩度,就從現在開始!


大衛‧黑利
英國著名的生態藝術家,現任教於曼徹斯特大都會大學(MMU),主持環境藝術(Art As Environment) 碩士學程。大學學的是繪畫,擔任過產品設計師、劇團經理、公關公司創意總監等職。1996年以優等成績從MMU環境藝術研究所畢業,1997-98便協助 哈里森夫婦執行作品計劃,現在是哈里森事務所英國部門的負責人。除了經常擔任生態藝術評審外,也常為國際刊物撰稿,參與相關會議,是英國「公共藝術與都市 設計觀察委員會」 ( Public Art & Urban Design Observatory)的委員。
生態藝術作品: 
《未來的河流》(Rivers from the Future),《漫步在荒地》 (A Walk On The Wild Side)、《河流生命3000》(River Life 3000)等,都與水有關。與哈里森夫婦正進行的《英國溫室》 (Greenhouse Britain ) 計劃,則探討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的問題。
哈里森夫婦 
生態藝術運動的先鋒,他們扮演歷史學家、外交家、生態學者、調查員與藝術行動者等角色,作品涵蓋解決問題的提案,開啟公共討論,並把所有的過程紀錄 呈現在一個藝術脈絡中。他們的藝術概念包含了跨領域的合作;三十多年來,他們與生物學者、生態學者與都市規劃專家持續合作對話,為支持生物多樣性與社區發 展尋找策略與解決方法。創作對他們而言,是遊說、改變環境狀態的媒介。哈里森夫婦所執行的計畫關注河川復育、都市更新、農業和林業等議題。他們極具視野的 計畫往往導致政策的改變,並且擴展對話,包括︰
1973-1985 於美國進行的《瀉湖週期》(The Lagoon Cycle);
1988-1990於南斯拉夫進行的《給沙佛河喘息空間》(Breathing Space for the Sava River);
1994年在德國進行的《關閉畢特菲礦坑的思索,水、土壤和空氣的狀態》(Ruminations of the Closure of the Open Pit Mines at Bitterfield and the Condition of waters, the Earth and the Air) 等。
哈里森夫婦將他們的工作方法稱之為「對話的流動(conversational drift)」,新的圖像和知識形式透過跨領域的開放對話產生,並且把焦點放在特定的生態體系運作上。近年,哈里森夫婦的藝術計劃則聚焦在全球氣候暖化的議題上。
http://moncon.greenmuseum.org/papers/harrison1.html



原文載於淡水鎮刊-金色淡水112期七版


後記

文化資產敏感地圖--淡水的經驗http://blog.yam.com/tamsuigood/article/56443880
生活景 https://www.facebook.com/TamsuiHappening


如果覺得我這樣交稿很爛的話 請來信


我沒在睡就在胡思亂想,我不在家就在去論壇的路上。
─作為一個假文青,這是必要的狀態。
Cerveza Moni
(前文略)
那天深夜青年在氣溫15度下希望國家去審查媒體遭到企業壟斷,抗議新聞之死,而內心激動不已恨自己為甚麼在家沒去的狀態,不停關注 網路上有關訊息並且冷靜的轉PO;緊接著美麗女主播開始播報今年底國家又將花上多少跨年晚會去換那一瞬間除了噪音我感受不到的歡樂,大家也千萬不要忽略, 消化預算,聖誕節活動更是大宗。當時在臉書上有了這樣的發言:「何止跨年應該停辦,政府主導的節慶都應該停止─(這個部分相信已經有很多的討論,大家不停 標案、賺到了錢,有提升產業嗎?)
※在此補充說明的是想要了解這股歪風來龍與去脈,務請參考中時國會小組於2007年的考察,做成了連七篇「全台 飆節慶的迷思」。然而,臉書上接續說得是這樣─政府不懂如何調整自己的角色,人民支付的稅金,就是不停燒掉,大家看到自己周遭或是參加的免費活動,能否看 清多少是出自人民的辛苦錢?」 

相信可以這樣說,台灣曾經珍貴的,恐怕應該是我們固有的傳統節慶和在地的人情味,但一年比一年淡薄的虔誠成為了有錢才能成的廟會慶 典(當然台灣還是有屬於文化資產那面的真信仰)。原諒筆者的能力還不到幾句話可以論述(短篇才是王道!都快世界末日還說那麼多幹嘛!再不花點時間行動,就 沒機會了呀!)言歸正傳,如今所要說陳述的事實是,綜觀全台灣辦理的節慶並不止觀光局網站所能夠查找的一切,還必須將上各縣市政府鄉鎮市區公所每年所舉辦 的「節日慶典」逐一納進盤點(這一點不得不說是政府自己橫向聯繫有夠差!其餘的請讀者發揮想像),才能將數字列個清楚,讓人民一窺,政府一年究竟花掉多少 錢來買我們的歡樂。

為何要把箭射向節慶,首先必須讓我節錄「閒暇:文化的基礎(LEISURE:THE BASIS OF CULTURE)」書中的一大段話,供大家思考所謂的「節日慶典」 。首先必須了解作者Josef Pieper 的閒暇意義,他說:
閒暇是一種心靈的態度,也是靈魂的一種狀態,
可以培養出一個人對世界的觀照能力。
(接下來很長一大段,不是用來充版面,是有點氣餒沒人要跟我談哲學)
然而「閒暇」如何在最深層的意義上成為可能?並且能夠證明其正當性? 我們不妨先再問一遍這樣的問題:如果單只是訴諸「人文」的要素,是否即可穩固奠立閒暇的基礎並加以保存下來?我要在此強調,光依賴「人文主義」是絕對不夠 的。 我們可以說,閒暇的真正核心所在是「節日慶典」,在節日慶典的慶祝活動中,三個觀念性的要素匯集一處合而為一:輕鬆、不賣力以及「閒暇創造」取代「功能」 的優勢。 如果節日慶典活動正是閒暇的核心意義所在,那麼閒暇之所以成為可能並視為正當,必須追溯節慶活動本身的源頭,這個源頭就是儀式崇拜。以有別於過日常生活的 方式去和這個世界共同體驗一種和諧,並渾然沉醉其中,可以說正是「節日慶典」的意義。

當然,自從法國大革命以來人們一直不停努力在創造宗教崇拜無關或甚至反宗教崇拜的人為節慶活動,比如像「布魯斯特節」 (Brutusfeste)或是五一勞動節(Feiertage der Arbeit)均是,這類慶典活動盡其所能要表現出熱鬧的「節慶」特質,但是這種特質終究還是離不開類似宗教崇拜的範圍。可見任何的節慶活動唯有和宗教崇 拜行為攀上關係,我們才能在其中真正感受到一種真實的熱烈節慶氣氛。不過,真正帶有宗教崇拜性質的節日慶典和人為節慶活動兩者之間的差別還是至為明顯,前 這像是根植於土地的一般樹木,真實而自然,後者像是五月裡的山楂樹,被連根拔起來當作裝飾節慶的用途。當然,我們也許已經生活在一個人為節慶時代的開端, 想來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比如我們(在德國)是否可能要面臨大費周章去慶祝由官方或握有至高權力的政治領袖們所制定的節日慶典?我們忍不住要懷疑,這種人 為的節慶活動「假日」是否能夠如宗教崇拜的節日慶典那樣,帶給我們和世界融為一體的感覺?還有,這種假日的危險魅力是否正是剝奪我們那種和諧感的要素。


世界末日要到了,不想說再說,再說也沒有用。

Cerveza moni
Wish U a __________________ World

如果覺得我這樣交稿很爛的話
請來信

Cerveza.moni@gmail.com

2012.12.1

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在公共空間的創意生活



前文又是一篇寫在前面的東西,已經不記得是什麼時候開始,牽起了這個活動的基本成員,有社區社群、策展人、小小藝術家、以及一個未知的展覽。在淡水從事採訪、文化行政工作數年,喜歡關注跨界的藝術創作,這還是第一次介入或像是參與了一場我們都不知道發展會是如何的展覽計畫,直到它在淡水於2013.3.16-4.17展出。



展覽介紹:
2012上海雙年展「中山公園計畫」
分布在淡水五地點(有河book,淡水三協成餅鋪,淡水登峰魚丸博物館,公司田溪程氏古厝,淡水漁業生活文化影像館):共十個作品放置於淡水的街道空間中,同時也呼應了淡水社區工作室即將在上海雙年展展出的作品:除了說明了缺乏計畫的公園想像與公園機能被肢解的找尋過程,更加深了從公私領域邊際的模糊這個觀點而言,空間在都市過程中的異化造成了空間中許多美好特質漸漸消逝的現況。(策展說明摘錄) 展出時間至4月17日止。

活動地點資訊

參展藝術家:楊智富
參展作品名稱:「社區臉書」藝術創作計畫

展出地點:

登峯魚丸博物館
淡水區中正路28巷1號
星期一至星期日11:30~19:30
捷運淡水站→沿中正路步行約10分鐘

楊智富(5) 的《「社區臉書」藝術創作計畫》從另一個面向討論公共空間中公共性的瓦解。他和淡水當地的社團「好玩ㄏㄠˋ學團」用快閃的方式突然在公共空間中辦家家酒的動作,讓觀眾想像著參與創作者對於公共空間不同以往的理解;淡水擁有一群年輕媽媽組成「好玩ㄏㄠˋ學團」,共同帶著學齡(小學)前孩子參訪藝文據點、公共設施,組成各學科師資、教案,一起帶著孩子玩中學、學中玩。(楊智富,2013)
 
於 「藝術快閃行動」之後舉辦一場「香草之旅」,邀請「香草街屋」主人蔡以倫帶領大人小孩進入香草、草香的世界,把當代人的生活文化、生命美學藉由「香、草」 的迎入,讓當代「家人」帶著香氣走入人群、進入社區。活動中每組親子體驗香草的香氣,並且討論決議出最喜歡的香草,會後帶走那株香草回家照料。
淡水公共空間,社區臉書 藝術創作計畫 (過程)
始末交代還是要從淡水區公所2012辦理的國際環境藝術節開始,當時筆者擔任藝術節行政人員,赫見淡水社區居民主動報名踩街活動,有別於其他在地社團多為成人、退休族群的參與,一群父母帶著學齡前的孩子,以積木玩具為主題,表達組織的成員性質就像是組積木的遊戲,在教育上也是以一種組合(建構)的概念,更是一個大人小孩聚集而成的社團;當時於一個多月間在藝術家協助下,定期於淡水稽征所旁的工作站,大人陪伴小孩一起做道具,最後上街遊戲。

這群另類的家長(以女性為主),從參訪淡水以及各地的觀光工廠開始,也參訪警察局、消防局等機關,自行尋找從生活教育可作為家庭教育延伸的各類空間。而策展人楊智富亦為移入淡水的新住民,於淡水曾經與國小學童進行互動式的體驗創作,並展示於淡水山林間的溪壑之中,以及老街的巷弄空間。這兩者,一方是尋找周圍生活空間、一方是已然關注淡水公共空間與藝術發展的策展人/藝術創作者;似乎註定會走在一個交會點,因緣際會之下,也讓筆者能夠介入這場在淡水前所未有的社群網絡藝術快閃計畫 。 

首先楊老師以觀者角色,陪伴社區社群幾次的空間參訪,於當中發現親子間關係以及兒童對周遭空間的好奇與探索,楊老師曾說:「身為藝術家,我不知道能做什麼,因為這群媽媽和小孩的空間游擊戰,儼然是一種藝術創作」

觀察母親們於大樹下自行帶領閱讀、英文、表演等課程,並以鼓勵小朋友當「我是好寶寶」的獎勵方式,帶動孩子對於團體生活紀律的遵守,主要評分標準為:「我很乖,我這個禮拜幫媽媽做了一件家事」。其後於淡水文化國小蝶園(校園閒置空間利用),進行第一次的創作合作計畫討論,決定以社群的需求為主軸─希望經驗一場真正的藝術教育或創作,開啟於臉書上以淡水公共空間「社區FB」藝術創作計畫、「好」團公開及私密社團為溝通平台,並由楊老師帶領進行 後續在社區空間的藝術創作教學。

2013.1.7講座臉書宣傳
2013.1.7文化國小蝶園‧創作計畫討論

淡水文化國小蝶園

2013.1.26快閃活動預演臉書宣傳


2013.1.26淡水觀潮藝術廣場‧快閃預演前

回顧長達兩個月的互動時間,一個起於社區居民們因為尋找活動空間,從自家社區公共空間開始相互交流聚集,到組團跨出家園,並形成臉書社團,公共空間的意涵在虛擬的社群討論被建立,也因為他們的腳步開啟尋找友善公共生活空間,回憶當時大家熱烈討論的一本書:街道是大家的,到上街快閃宣示:街道是我們可以任意進出遊戲的,最後能於淡水觀光空間進行發表;他們尋找公共生活的腳步依然在行進,並藉由影像傳播能讓更多人知道,公共空間可以是有感的,於這般跟隨旁觀的旅程之間,我們相同的信念就是,街道是大家共有的,更多未知的公共空間領域亟待這塊土地上的住民去開發、佔領。
這是一場沒有申請就發生在淡水觀潮藝術廣場、渡船頭以及捷運站的快閃活動,是大人帶著小孩一起游擊的遊戲,我依然記得孩子們帶著自己所畫的傘興奮的舞動、或是不知所措,也在那把、母親一起編織的路邊一把大傘下,脫序演出,創造自己在公共空間的創意生活,更記得楊老師曾說;「這些傘,不會有相同的第二把,即使是創作者本身也無法複製」。
 訪談‧記錄‧賴正晃
 
 

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寫在前面

攝於2010年12月15日

籌辦工作坊始於今2010年 3、4月間淡水鎮立圖書館諮詢會議,提及台北縣政府規劃淡水海關碼頭改建BOT招標案,設定為「淡水打擊樂園區」一事 引發諮詢委員沈海蓉的關注,係國軍小海光劇團曾經在此的歷史過往,沈海蓉提議應設置「淡水表演藝術中心」,因此會中也決議拍攝「海關碼頭」紀錄片,以便於 縣府開工前蒐集地方意見提出規劃方案的建議,著眼一個更符合在地使用的閒置空間利用;經淡水鎮長蔡葉偉裁示開拍作業,當時即生必須有一場在地人聚集討論淡 水高達25處古蹟以及淡水鎮公所鎮有閒置土地及空間除為藝術家設置外的再利用方法,也將討論議題設定在淡水需要的公共空間以及台北縣升格下地方文化管轄權 的可能性;在蒐集地方意見後,『生活空間,在地宣言』-淡水工作坊也因而運生;藉此顧盼淡水近年以『文化城鎮』、『創意城市』作為都市發展願景的永續性, 提出一個居民期待的『生活空間宣言』。

在淡水鎮公所的支持下,籌備4個月的淡水工作坊,終於8月14-15日的淡水老街上,重新看到淡水藝合家成為一個地方討論及公共使用的『空間』,此 次活動也幸運邀請到台北縣政府城鄉局、文化局等文化空間管轄單位出席簡報「淡水藝術大街」規劃,顯見縣府對此事的關注,同時邀請文山區公所分享『文山藝術 三角洲』文化護照案例,提供直轄市文化活動規劃的實際經驗,作為淡水升格後籌辦文化活動的參考。工作坊由前淡水古蹟博物館館長張寶釧及前英國文化藝術經理 顧心怡主持,並聚焦於鎮公所文建課周宜亮課長針對淡水鎮有閒置空間現階段規劃之整體性說明,與會各界包含關心淡水發展的文化團體、社區組織、藝術家等,共 四十多人齊聚去年底開幕的『淡水藝合家』,進行兩天的討論,同時也提供相關課程,邀集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許主冠、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張崑振及台灣歷 史資源經理學會徐柏瑞建築師,以不同城市經驗提供與會針對淡水人與公共空間的關係發想;提問「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我們想要什麼樣的文化活動」、 「居民如何參與文化活動」,進行分組腦力激盪,也初步提出淡水生活想像的在地宣言:『淡水是一個大公園,公園裡有許多生態博物館,包容所有生命在此生活, 也是一個適合移居的現代創意聚落。』

淡水近年在設定為文化藝術觀光的創意城市發展脈絡之下,自2008年起由英國文化協會和竹圍工作室開始『創意城市』的討論,接著介入淡水鎮公所舉辦 之淡水藝術嘉年華,帶領地方操作前置工作坊、活動工作坊並於踩街過後舉辦國際論壇,淡水似乎持續在累積創意城市的能量;而在硬體部分,近年縣政府設定『淡水河口藝遊網』陸續完成藝術大街改造更將於十月完成藝術工坊(中正路二九八號,原日式警官宿舍),淡水鎮公所也早即設定「藝術街坊」閒置空間改造計畫等政 策,若針對空間使用本身來看,淡水鎮公所對既有閒置空間的規劃純屬藝術使用,若同縣政府日前欲在淡水海關碼頭設置淡水打擊樂園區設定朱宗慶打擊樂團進住, 此一課題也將在十月中的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座談中,深入討論閒置空間「再使用」及其與淡水「在地生活」的關聯性。

而談論空間與人,一切必須回到『地方』的觀點,並藉共同記憶、集體想像與情感認同,持續推動公共參與的討論,以及促成策略聯盟的友好關係,亦必須是 學校、社區、藝術社群、文史與生態工作者,不斷進行串聯與發展行動的才能進一步落實創意城市的願景。在此前提之下,舉辦這場工作坊,意在凝聚淡水跨界(領域?)交流合作的能量,自8月21日起更連續在週末舉辦8場『老街小客廳』行動講座,邀集行動藝術家湯皇珍、台北當代藝術協會常務理事鄭美雅、策展人胡朝聖、前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常務理事陳幸均、台灣社造聯盟秘書長(基隆市社造中心負責人)向家弘、差事劇團團長鍾喬、台南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張玉璜、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學系呂理煌教授等,分別從藝術介入、社區營造、建築藝術、當代藝術等角度切入,除了提供相關空間經營經驗,亦將針對淡 水當前空間保存與使用課題,發展有效的行動,期望對工作坊成員所提出的發問,尋找另類的出口。

2010.9.8